研究背景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虽然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但也导致农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加,成为我国农业碳达峰的重要影响因素。粮食主产区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域,同时也是农业机械投入较为集中的区域,面临着农业机械化导致的碳排放增长问题。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农业机械化对农村收入增长、劳动力转移、粮食产量增长等方面的影响,较少聚焦于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尤其是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
研究发现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松花江流域的增排效应最大。具体而言,农业机械化水平每增加1%,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将上升0.172%。
2.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粮食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具体而言,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粮食主产区单位农业总产值产生的农业碳排放将减少0.224%。从三大流域来看,松花江流域的减排效应最大,其次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研究启示
1.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虽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总量有正向影响,但其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表明,农业机械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应优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推广高效、低能耗的农业机械,减少对高碳排放机械的依赖。
2.加强区域差异化管理:针对不同流域的异质性,应实施差异化的管理策略。例如,松花江流域作为农业机械化对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区域,应重点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和机械,以实现农业碳减排。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对化肥、农药等高碳排放生产资料的依赖,增加绿色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使用,从而降低农业碳排放。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区域,应间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碳排放的有效控制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文章来源
贺青,张俊飚,张虎.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来自粮食主产区的实证 [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 (01): 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