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分析———基于农机跨区作业的视角

时间:2023-11-15  发布者:程琳琳  审核:李平   来源:潘经韬,陈池波等 《中国农机化学报》  点击数:

研究背景

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劳动力空心化和老龄化的背景下,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以及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收入增长。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农机跨区作业的视角探讨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时间异质性。农机跨区作业作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特色模式,实现了农业机械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为农业机械化实现空间溢出效应创造了条件。因此,本文从农机跨区作业的角度,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及其形成机制。

研究发现

1.空间自相关性:2006—2021年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农机动力均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

2.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本地效应,同时通过农机跨区作业对邻近地区农民增收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3.时间异质性:以2014年农机跨区作业开始萎缩为时间节点,2006—2013年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溢出效应强于2014—2021年,而2006—2013年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本地直接效应弱于2014—2021年。这一变化可能与本地农机服务市场的兴起和跨区作业规模的萎缩有关。

研究启示

1.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服务外包、土地托管等形式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农民充分享受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增收红利。

2.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机装备的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

3.优化农机作业协同机制:完善农机本地作业与跨区作业的协同机制,合理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进行跨区作业,促进农机跨区作业与本地农机作业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溢出效应。

文章来源

潘经韬,陈池波,龚政.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分析——基于农机跨区作业的视角 [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3, 44 (11): 231-238.


版权所有©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