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的影响

时间:2020-03-06  发布者:程琳琳  审核:李平   来源:彭继权,吴海涛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点击数:

研究背景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中国粮食总产量在2004—2015年实现了“十二连增”,但自2016年起粮食总产量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单产下降。深层次原因是国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以及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粮食增产面临的挑战

单个农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耕地质量下降和水资源紧张使得粮食单产出现“天花板”效应。

城镇化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者老龄化严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粗放经营模式使得粮食增产受限。

从国际层面来看,全球仍有约1.24亿人受到急性粮食不安全的影响,中国粮食进口量长期高居不下,粮食安全指数在全球排名第46位,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极大促进了粮食增产。

研究发现

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主粮单产的正向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户主粮单产就提高1.219%。具体到不同主粮作物,水稻单产增加1.2207%,小麦单产增加0.8076%,玉米单产增加1.1064%,马铃薯单产增加1.3798%。

研究启示

1.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大幅调整当前主粮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种粮农户农业机械补贴力度,推广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模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政策建议

推广马铃薯主粮化:马铃薯的增产空间较大,且能在环境恶劣的地方生长,推广马铃薯种植可以丰富中国的主粮种类和粮食储备。

增加农业机械补贴: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户农业机械使用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负担,促进粮食增产。

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模式,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

文章来源

彭继权,吴海涛,汪为. 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的影响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 (01): 51-59.


版权所有©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中心